本文的目的是提供对云原生模式的一般理解和概述。

1.介绍

云原生模式(Cloud Native Patterns)指的是一组架构和设计原则,使得应用程序能够在云计算环境中进行开发和部署。这些模式专门设计用于充分利用云平台提供的能力,如可扩展性、弹性、伸缩性和易于管理性。通过采用云原生模式,组织可以构建和运营在云原生生态系统中高度适应的、可移植的和高效的应用程序。

以下是与云原生应用程序相关的一些关键特性和模式。

2.微服务

微服务架构是云原生生态系统中的基本模式之一。它将一个应用程序拆分为更小、松耦合的服务,可以独立开发、部署和扩展。每个微服务专注于特定的业务功能,并通过明确定义的API与其他服务进行通信。

微服务架构的特征和原则如下:

  • 服务独立性:每个微服务都是一个自治单元,可以独立于其他服务进行开发和部署。这种独立性使得团队能够同时处理不同的服务,实现更快的开发周期和更容易的维护。
  • 单一责任:每个微服务专注于一个特定的业务能力或功能。通过将功能分离为独立的服务,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开发和测试每个服务。
  • 通过API进行通信:微服务通过明确定义的API进行通信。这实现了服务之间的松耦合,因为它们可以独立演进而不影响其他服务。API可以是同步的(例如,RESTful API)或异步的(例如,消息队列或事件驱动的通信)。
  • 数据管理:每个微服务都有自己独立的数据库或数据存储,确保服务保持自包含和独立。这种方法使得每个服务可以根据其特定需求选择最合适的数据库技术。
  • 可伸缩性和弹性:微服务可以根据需求单独进行扩展,实现有效的资源利用。如果某个服务出现高流量,只需对该服务进行扩展,而无需对整个应用程序进行扩展。此外,由于服务之间松耦合,一个服务的故障不会导致整个应用程序崩溃,提高了容错性和弹性。
  • 技术多样性:微服务架构允许不同的服务使用不同的技术、编程语言和框架。这使得团队可以根据每个服务的需求和团队的专长选择最合适的技术。
  • 持续部署:微服务架构与持续部署实践相契合。由于服务可以独立开发和部署,团队可以更频繁地对单个服务进行更新,实现更快的迭代周期和更快的上市时间。
  • 组织结构:微服务架构通常需要组织结构上的转变。开发团队通常围绕特定的服务进行组织,而不是传统的功能角色。这使得团队能够对其服务拥有端到端的所有权和责任。

3.容器

容器为应用程序提供了一个轻量级和可移植的运行环境。它们封装了应用程序及其依赖项,确保在不同环境下具有一致的行为。容器化使应用程序能够高效地部署和扩展,并促进了服务的安全隔离和资源管理。

使用容器的关键点和优势如下:

  • 隔离性:容器提供进程级别的隔离,使应用程序能够在独立的环境中运行。这种隔离确保一个容器的更改或问题不会影响其他容器或底层主机系统。每个容器都有自己的文件系统、库和网络接口,提供了安全且独立的运行时环境。
  • 可移植性:容器具有很高的可移植性,可以在不同的计算环境中一致地运行,包括开发机器、测试环境和生产服务器。容器将应用程序及其依赖项封装成一个单一的包,使得在不同平台、操作系统和云服务提供商上分发和部署应用程序变得简单。
  • 效率:与传统的虚拟机相比,容器是轻量级的,并且开销较小。它们共享主机系统的操作系统内核,允许多个容器高效地运行在同一基础设施上。容器启动快速,利用较少的系统资源,并可以快速扩展或缩减以满足不同的工作负载需求。
  • 可重复性:容器确保应用程序在不同的环境中一致地运行。通过将应用程序及其依赖项打包成容器镜像,开发人员可以创建可重复的构建,消除了“在我的机器上可以工作”的问题。这促进了开发、测试和生产环境之间的一致性。
  • 依赖管理:容器提供了一种将应用程序与其特定依赖项(包括库、框架和运行时环境)捆绑在一起的机制。这消除了不同版本依赖项之间的冲突,并确保应用程序在底层主机系统无关的情况下运行所需的依赖项。
  • DevOps 支持:容器是DevOps实践的关键支持者。通过将应用程序打包为容器,开发团队可以更快、更一致地构建、测试和部署应用程序。容器促进了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CI/CD)工作流程,实现了无缝的应用程序更新和回滚。
  • 可扩展性和编排:容器可以根据应用程序需求轻松地扩展或缩减。容器编排平台(如Kubernetes)提供了对容器化应用程序的自动化管理和扩展。这些平台实现了高效的负载均衡、自动缩放、服务发现和自愈能力。
  • 安全性:容器在操作系统级别提供隔离,增加了一层安全性。每个容器在自己独立的环境中运行,降低了跨应用程序利用漏洞的风险。容器镜像可以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并可以应用访问控制机制,确保安全的部署和执行。

4.编排(Orchestration)

在计算和软件开发的背景下,编排(Orchestration)指的是对系统或应用程序中的各种组件、服务和流程进行自动化管理和协调。它涉及控制执行流程、协调不同元素之间的交互,并管理资源以实现期望的结果。

在云计算和分布式系统领域,容器编排成为一个重要的关注领域。在这里,编排通常指的是对容器化应用程序和底层基础设施的管理。最广泛使用的容器编排平台是Kubernetes。

编排的关键点和优势如下:

  • 部署自动化:编排平台自动化应用程序的部署,简化了复杂系统的管理。它们处理诸如调度容器、管理依赖关系和确保正确的资源分配等任务。编排简化了应用程序的部署和扩展过程,减少了手动操作和潜在错误。
  • 扩展和负载均衡:编排平台提供内置机制,根据需求来扩展容器化应用程序。它们可以自动扩展或缩减容器数量,将工作负载分布到可用资源上,并调整资源分配以优化性能。负载均衡确保请求均匀地分布到容器上,提高应用程序的可用性和响应能力。
  • 服务发现:编排平台实现了自动的服务发现,使得容器能够轻松找到并与彼此通信。它们提供了注册和解析服务地址的机制,消除了手动配置的需求。服务发现简化了动态环境下的管理,解决了IP地址变化的问题,并实现了微服务之间的有效通信。
  • 自愈和容错:编排平台监控容器的健康状态,并自动处理故障。如果容器无响应或崩溃,编排系统可以检测到故障,并执行诸如重新启动容器或启动新实例的操作。这种自愈能力提高了应用程序的可靠性,并确保持续的可用性。
  • 滚动更新和回滚:编排允许无停机的无缝更新应用程序。它支持滚动更新策略,逐步以受控的方式更新容器,最小化服务中断。如果出现问题,编排平台方便地回滚到先前的版本,确保系统的稳定性和弹性。
  • 配置管理:编排平台提供了管理配置参数和环境特定设置的机制。这使得在不同环境中一致且集中地管理应用程序配置成为可能。配置管理简化了在开发、测试和生产等多个阶段部署应用程序的过程。
  • 资源优化:编排平台通过根据资源可用性和工作负载需求有效地调度容器来优化资源利用。它们确保容器在节点之间以最大化资源利用和最小化浪费的方式分布。这将带来更好的成本效益和对计算资源的更好利用。

5.不可变基础设施(Immutable Infrastructure)

云原生应用程序通常使用不可变基础设施原则构建。不可变基础设施将现有的基础设施组件视为可丢弃的,专注于在每次更改时创建新的实例。这种方式确保了一致性,简化了管理,并降低了配置漂移的风险。

不可变基础设施的关键点和优势如下:

  • 不可变性:不可变基础设施将基础设施组件视为可丢弃的单元。一旦创建,它们不再进行修改,而是完全替换为新的实例。这确保了一致性,并消除了随着时间推移由于手动更改或更新而引起的配置漂移。
  • 自动化:不可变基础设施严重依赖自动化来配置和部署基础设施。诸如基础设施即代码(IaC)和配置管理等工具可以以编程方式定义和配置基础设施。这种自动化确保了不同环境之间的一致性和可重现性。
  • 一致性:在不可变基础设施中,每次部署或更改都会生成一个全新且相同的基础设施组件实例。这种一致性简化了故障排除、测试和部署过程,因为基础设施的状态由于配置更改或更新而没有变化。
  • 回滚:由于每次更改或部署都涉及创建一个新的实例,因此回滚到先前的版本变得非常简单。如果出现问题,回滚意味着丢弃新的实例,并将其替换为先前已知的良好版本。这有助于更快地恢复和减少故障的影响。
  • 可扩展性:不可变基础设施通过创建多个相同的实例实现水平扩展。新实例可以快速配置并添加以处理增加的负载,不再需要的实例可以轻松终止。这种弹性使系统能够根据需求进行扩展和缩减,确保资源的最佳利用。
  • 安全性:不可变基础设施通过减少攻击面来增强安全性。由于实例被替换而不是修改,当创建新实例时,消除了运行时引入的任何潜在漏洞。它还简化了安全更新和补丁过程,因为新实例可以预先应用最新的更新。
  • 测试和验证:不可变基础设施使测试和验证更可靠。每次部署都会生成一个新的实例,更容易验证更改,并确保它们在独立环境中正常运行。这种方法有助于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CI/CD)流程,因为每个更改都在基础设施的新实例上进行测试。
  • 基础设施恢复:在基础设施故障或灾难事件发生时,不可变基础设施简化了恢复过程。通过提供新实例,可以快速将基础设施恢复到已知的良好状态,而无需依赖复杂的恢复过程或备份。

6.DevOps

云原生开发实践强调开发团队和运维团队之间的紧密协作。DevOps的原则和实践,如持续集成、持续交付和基础设施自动化,对于实现快速开发、频繁部署和高效运维至关重要。

DevOps是一组将软件开发(Dev)和 IT 运维(Ops)结合起来,促进开发团队和运维团队之间协作、沟通和整合的实践方法。DevOps的目标是使组织能够更快、更可靠、更高效地交付软件和服务,同时确保高质量和客户满意度。

DevOps的关键点和优势如下:

  • 文化:DevOps倡导协作、共同责任和持续改进的文化。它打破了开发团队和运维团队之间的壁垒,鼓励开放的沟通和对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共同拥有感。
  • 自动化:自动化是DevOps的基本原则。通过自动化重复性和手动任务,如构建过程、测试、部署和基础设施创建,组织可以实现更快、更可靠的软件交付。自动化有助于减少错误,确保一致性,并为团队节省时间,专注于创新和高价值的工作。
  • 持续集成和持续交付(CI/CD):CI/CD是DevOps的实践方法,它频繁地集成代码变更,自动构建和测试软件,并快速可靠地交付到生产环境。CI/CD管道自动化了代码集成、测试和部署的步骤,使组织能够更频繁、更自信地发布新功能和更新。
  • 基础设施即代码(IaC):DevOps强调将基础设施视为代码进行处理,这意味着基础设施资源、配置和依赖关系是使用代码和版本控制系统定义和管理的。基础设施即代码实现了环境的一致和可重复的创建和配置,从而实现更好的一致性、可扩展性和可重现性。
  • 监控和反馈循环:DevOps倡导对应用程序和基础设施进行持续监控,以了解性能、可用性和用户体验。监控使团队能够识别问题、检测异常,并主动解决潜在问题。反馈循环提供了宝贵的数据,用于改善软件质量、优先处理增强需求,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 协作和沟通:DevOps强调开发、运维、质量保证团队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协作和有效沟通。这包括培育跨职能团队、共享知识和技能,鼓励反馈,并从成功和失败中学习。
  • 安全性:DevOps在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中集成安全实践,早期应用安全措施以降低风险。这包括在开发和部署过程中整合安全控制和漏洞扫描,定期进行安全评估,并将安全测试整合到CI/CD管道中。
  • 持续学习和改进:DevOps鼓励持续学习和改进的文化。团队定期反思其流程,识别改进的领域,并实施变革以提高效率、质量和协作。这包括接纳新技术、采用最佳实践,并培育实验和创新的文化。

7.基础设施即代码(IaC)

基础设施即代码(Infrastructure as Code,IaC)是一种实践方法,它使用声明性配置文件来进行基础设施资源的创建和管理。IaC工具,如Terraform或AWS CloudFormation,使得基础设施可以进行版本控制、测试和与应用程序代码一起部署,从而提高一致性和可重现性。

基础设施即代码的关键点和优势如下:

  • 声明性配置:通过IaC,基础设施资源及其配置以代码或配置文件的形式进行声明性定义。这样可以实现一致性和可重复性的基础设施创建,确保基础设施始终处于所需的状态。
  • 版本控制:基础设施代码和配置文件可以使用像Git这样的版本控制系统进行版本管理。版本控制可以追踪更改、回滚到以前的版本,并在团队之间协作进行基础设施配置。它还有助于对基础设施的更改进行审计和记录。
  • 自动化:IaC允许自动化基础设施创建和配置过程。可以使用工具和框架(如Terraform、AWS CloudFormation或Ansible)来执行基础设施代码。自动化确保基础设施的一致性创建,消除了手动、容易出错和耗时的过程。
  • 可扩展性和可重复性:IaC可以轻松扩展基础设施资源以满足不同的需求。通过以代码的形式定义基础设施配置,可以在不同环境(如开发、测试和生产)中复制基础设施环境。这种可扩展性和可重复性促进了一致性和可靠的部署。
  • 基础设施测试:可以使用各种测试框架和工具对基础设施代码进行测试。通过应用测试实践,组织可以在部署之前验证基础设施配置的正确性和可靠性。基础设施测试有助于在开发过程的早期阶段识别和解决问题,减少配置错误或不一致性的风险。
  • 协作:基础设施代码可以在整个组织中由团队共享、审查和协作。协作平台(如Git仓库或代码审查工具)促进协作和知识共享,使团队能够共同努力改进基础设施配置。
  • 合规性和可审计性:IaC有助于满足安全和法规要求。可以设计基础设施配置以强制执行安全最佳实践,并将合规性控制嵌入基础设施代码中。这使得组织能够具有基础设施更改的可审计路径,并确保基础设施始终符合安全策略。
  • 灾难恢复和可重复环境:在灾难事件中或为测试或开发目的创建相同环境时,IaC使组织能够快速准确地重新创建整个基础设施环境。通过将基础设施配置存储为代码,组织可以更高效、一致地恢复和重建基础设施环境。

8.可观测性(Observability)

云原生应用程序需要强大的可观测性能力来监视、调试和诊断分布式系统中的问题。集中式日志记录、分布式追踪和应用程序指标等技术可以帮助了解应用程序和基础设施组件的行为和性能。

可观测性是软件工程和系统管理中的一个概念和实践,指的是基于系统的外部输出(如日志、指标和跟踪)来获取对系统内部状态和行为的洞察力。它涉及监视、记录、追踪和分析系统数据,以了解和解决问题、确保系统性能并做出明智的决策。

可观测性的关键点和优势:

  • 监控:监控涉及收集和分析系统数据,以评估应用程序和基础设施组件的健康状况、性能和可用性。这包括CPU使用率、内存利用率、响应时间和错误率等指标。监控提供实时的系统行为可视性,帮助检测异常或性能瓶颈。
  • 日志记录:日志记录涉及捕获和存储相关的系统和应用程序事件、错误和信息。日志提供了活动的时间记录,可用于故障排除、审计和分析系统行为。日志条目通常包括时间戳、严重级别和上下文信息,以帮助诊断问题。
  • 追踪:追踪涉及捕获和跟踪在分布式系统内不同组件和服务之间的请求和交互流程。分布式追踪有助于识别性能问题、延迟瓶颈和不同服务之间的依赖关系。它提供了关于请求在系统中的传播方式的详细视图,使得能够分析复杂的交互。
  • 指标:指标是对系统行为和性能的定量测量。它们捕获响应时间、错误率、吞吐量和资源利用率等数据。指标有助于追踪系统的整体健康状况和性能,识别趋势,并基于预定义的阈值触发警报或自动化操作。
  • 警报:可观测性系统通常包括警报机制,当满足某些预定义的条件或阈值时,通知系统管理员或相关利益相关者。警报可以基于指标、日志模式或其他可观测性数据。它们有助于及时识别和响应关键问题,减少停机时间并提高系统可靠性。
  • 可视化和分析:可观测性平台提供工具和仪表板,用于可视化和分析系统数据。这些可视化帮助利益相关者了解系统行为,发现模式,识别相关性,并进行根本原因分析。可视化和分析工具简化了对复杂系统数据的解释和理解。
  • 分布式系统:在多个组件和服务相互交互的分布式系统中,可观测性变得特别重要。分布式追踪和日志记录有助于跟踪不同服务之间的请求和数据流。监控和指标提供了系统健康状况、性能和资源利用的统一视图。
  • 自动化和机器学习:可观测性实践可以利用自动化和机器学习技术来增强模式和异常的分析和检测。自动异常检测有助于识别异常的系统行为,而机器学习算法可以根据历史可观测性数据提供洞察和预测。

9.自动扩展(Auto Scaling)

云原生应用程序利用自动根据需求进行资源扩展或缩减的能力。自动扩展确保应用程序能够有效地处理不同的工作负载,最大程度地利用资源并降低成本。

自动扩展,也称为自动缩放,是由云计算平台提供的功能,允许应用程序和基础设施资源根据预定义的条件或指标自动调整其容量。自动扩展使组织能够根据需求的变化动态地扩展或缩减资源,以确保最佳性能和资源利用。

自动扩展的关键点和优势:

  • 弹性:自动扩展为应用程序和基础设施资源提供了弹性。它允许组织根据需求对资源进行扩展,例如虚拟机、容器或无服务器函数。自动扩展可以根据预定义的条件自动执行,如CPU利用率、网络流量或队列长度。
  • 性能优化:自动扩展确保应用程序和系统在需求变化时不会出现性能下降。在高峰使用期间扩展资源有助于保持响应能力,防止服务中断。在低需求期间缩减资源可以优化资源利用率并降低成本。
  • 成本效率:自动扩展通过根据需求动态调整资源容量来优化资源成本。在需要时扩展资源可以确保足够的性能,而在低需求期间缩减资源可以减少资源量和相关成本。这种弹性使组织只需按需支付所需资源的费用。
  • 高可用性和容错性:自动扩展增强了系统的可用性和容错性。通过自动扩展资源,系统可以将工作负载分布在多个实例上,降低故障或超载的风险。如果实例或组件发生故障,自动扩展可以启动新实例以维持服务的可用性和可靠性。
  • 无缝用户体验:自动扩展通过动态调整资源来适应需求,确保了一致和可靠的用户体验。应用程序可以在高流量或高使用期间进行扩展,防止减速或服务中断。这使得用户体验无缝,系统能够适应增加的负载而不影响性能。
  • 简化运维:自动扩展自动化了资源管理过程,减少了手动干预和人为错误的风险。管理员可以根据业务需求定义扩展策略和条件,而自动扩展系统则会处理其余的事务。这简化了运维工作,使团队能够专注于其他关键任务。
  • 与其他服务的集成:自动扩展通常与其他云服务集成,如负载均衡器、数据库和消息系统。这种集成确保整个系统能够协调扩展,平衡负载在多个资源和组件之间。
  • 粒度和灵活性:自动扩展提供了资源扩展的粒度和灵活性。根据云平台的不同,组织可以在不同级别上定义扩展策略,例如实例级别、服务级别,甚至是精细的函数级别。这允许对资源扩展进行细粒度的控制和优化,以满足特定应用程序的需求。

10.总结

通过采用这些云原生模式,组织可以在软件开发和部署过程中实现更高的灵活性、可扩展性和弹性。这些模式促进了云资源的高效利用,实现了快速迭代和部署,并促进了健壮和可扩展应用程序的开发。

原文链接